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交流 |成果展示 |学生信息 |高级研讨班
刘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基本情况

1979年09-1986年07月,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研究生毕业

1986年07-1993年02月,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

1993年03-199511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512-1997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710-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副教授(1996)、教授(2001)、博士生导师(2002

2003年04-2005年03月,日本国立大阪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所开课程

本科生课程:古代汉语、汉语语法学

研究生课程:汉语语法学、汉语语法史、汉语语法学史

研究课题

汉语助词发展演变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教社政司[2007]179号)

《国语》动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教社政司[1998]28号)。

先秦汉语动词与动词性结构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博基[1997]7号)。

主要论著

1、论文

《“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

《语气词“者”的形成及其语气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

《主观性与语气词“焉”的语法化》,《汉语史研究辑刊》第10辑,巴蜀书社,2007

《〈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读后》,《励耘学刊》(语言卷)2007年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7

《汉语动量词产生的时代问题》,《廖序东先生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

《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中国语文》2005年第2

《现代汉语“使”字句考察》,《大阪外国语大学论集》(学报)第31号,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编辑出版,2005

《古汉语致使义“使”字句的语义分析》,《大阪外国语大学论集》(学报)第30号,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编辑出版,2004

《一部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研究?开篇》(年刊),早稻田大学编辑,日本好文出版,2004

《“不过”词汇化问题补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

<中国语言学史>读后》,《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

《考虚词之“修能”,释屈赋之“内美”——<楚辞语法研究>学习札记》,《人淡如菊——语言学家廖序东》(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古连词“与”字用法考察——兼与“及”比较》,《古籍研究》2002年第4

《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

《纯净学风与文风,促进语言文字学健康发展》(与王宁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

《读<敦煌变文校注>》,《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1998年第8

《先秦助动词“得”字用法的考察》,《古汉语语法论集》(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8

《古汉语宾格主谓结构的划界》,《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1998

《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中国语文》1997年第1

<汉语俗字研究>读后》,《中国语文》1997年第6

《先秦“劝”有“劝说”义例证》,《辞书研究》1997年第3

《古汉语“有VP”结构中“有”的表体功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

《先秦助动词“可”的句法语义分析》,《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6

<国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3

<尚书>中的“能”与“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12

《从<国语>的用例看先秦汉语的“可以”》,《中国语文》1994年第5

《汉语俗字研究的奠基之作》,《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2

《藏汉语语法对比谈——藏汉双宾语动宾结构的语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6

<国语>的称数法》,《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