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集:汉字与信息时代》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ISBN:978756565604
作者自述1
1 本书是《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中的一部,文库定有统一的体例,只设“学术综述”,不设“序”和“跋”。为介绍本书的内容,这篇“自述”,是作者应“章黄国学”公众号所写。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规划了一套北京社会科学学者的自选集,本意是希望北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将能够代表自己学术观点和方法的代表作集在一起,既能以有限的篇幅浓缩学者个人的收获,又能合在一起显示首都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面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出版策划。我有幸被编辑部纳入作者名单,但犹犹豫豫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我的专业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也就是文字音韵训诂学,也只能在这方面有一点收获。但是关于训诂学,上世纪80年代我已经在陆宗达先生指导下,和老师一起出版了《训诂方法论》等几本专书,老师去世后,我于1996年出版了自己的论文集《训诂学原理》,2023年又出版了《训诂学原理》的增补本,更替和补充的文章几乎是1996年版的两倍。如果再将训诂学的文章选入这套丛书,便会多数重复。至于传统语言文字学中的文字学部分,它的学术渊源来自《说文》学,我的师承源于章黄国学中的“小学”部分,导师陆宗达先生精通的也是《说文》学。而《说文》学所含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和词源学四个门类。《说文》学以构形为中心的这一部分,精华在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这方面,我已经出版了《汉字构形学导论》和《汉字构形学讲座》,这些都不宜于再重复编辑论文集。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这个论文集只把跨越20-21世纪的这30多年的文字学论文选编起来,一方面可以在尽量减少重复的前提下完成此次任务,另一方面也借机为我这30年文字学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工作作一个总结。
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体系下,文字学和训诂学始终难以分开。但在这30多年里,有两方面的情况促成了汉字学自身的独立性。
首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高等院校又一次的学科调整,这次学科调整的直接目的,是要展示中国自己的硕博士培养方向的分类,以此为依据制定硕博士生招生目录。在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时,出于多方面特别是现有导师学术特长的考虑,采取了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国际科学分类目录相结合的原则,将语言学分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同时加设了文字学和汉语史。这样,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就被硬性地分在了两处——训诂学和音韵学被划入汉语史二级学科下,而文字学则以“汉语文字学(含古文字)”为名义,设立了另一个二级学科。在这样的分类情况下,文字学必须寻求自己的学科边界,与训诂学做出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相对的分工。
其次,更重要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信息时代到来,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成为汉语进入网络传递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新的存在价值。在传统语言文字学里,汉字的属性有形、音、义三个方面,除了形是它的本体属性外,音和义都与它记录的语言难以分开。但是在简繁字共存的社会环境下,进入互联网后,它的属性必须增加用和码两方面。具有“形、音、义、用、码”五种属性的汉字,在现代应用上也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价值,给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现代转型提出了新的课题。
这两个因素使我在接替了老一辈师长学科建设的任务后,就文字学这个侧面而言,必须接受理论的现代转型和计算机应用这两方面的任务。
汉字经过刻、铸、写、印等阶段,从唐代雕版印刷到宋代活字印刷,20世纪又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进入激光照排,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载体,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不平凡的飞跃。章黄之学的传承是我们学科的宗旨,而章黄之学的主要精神,就是发展“不可取之域外”的中国语言文字学。此前我们立足文字训诂学理论的创建和方法的科学化,已经有了很多的创获;之后,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怎样站在自主创新的前沿,迈出新的一步?经过深入的学习,我当时的头脑应当是清醒的。1990年我接替陆宗达先生“汉语文字学”的博士点后,陆续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用新的方法检验已有的理论创获,发掘章黄语言文字之学的先进思想,对自己的师承建立更大的信心。比如,我作研究生的时候,经受了章黄《说文》系联的严格训练,体会到《说文解字》建构的汉字构形系统性。在深入学习了系统科学的原理后,我总结了小篆构形系统,创建了汉字构形学,又将《说文解字》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用计算机统计出《说文》小篆的诸多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汉字构形系统的存在。这便使章黄创建的《说文》学的理念完全彰显出来。又如,在汉语词源问题存在许多纷乱说法,概念混乱,考据无根的情况下,我开设了“汉语词源学”的课程,着重阐发了“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的本质差别,解读了《成均图》表现音理规律和进行事实描写的双重意图,彰显了太炎先生《文始》条例的理论高度。许多年来,语言文字学西化的倾向已然固化,对章黄之学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积下很多片面之词,在采用先进的信息工具采集了数据和和梳理了理论之后,植根汉语汉字民族特点的章黄之学的重要理念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消除了片面和误识,也使我和自己学术团队的中坚力量对师承有了更大的信心。
第二件事,是我从1985年接触微机后,走出了仅仅“纸上谈兵”式的“读书、讨论、写文章”的研究模式,积极参与了国际和国家级别的语言文字应用工作。从语料库建设、现代汉字字库的建造、计算机形码的专家鉴定这些资料工作,到适用于形码研制的汉字部件规范、汉字国际编码的整理与提交、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简繁字的自动转化系统的研制、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科学术语中文名称的定夺等高端的实践活动等,在这些工作中虚心向计算机科学的专家学习,也在次过程中运用自己创建的汉字学理论,促进理论概念的完善与成熟。同时,在实践中创建操作规程、确立科学方法、得出合理结论的同时,又是对自己掌控和运用汉字能力的一次次提升。
第三件事,是在预见到计算机在未来将起的重要作用后,我开始关注互联网运行中产生的诸多现象,意识到互联网会在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结合中向前推进,深感自己知识结构的缺欠。那几年,我补了两门未曾系统学习的高等数学课,学习了系统科学基础理论。同时招收了计算机科学和语言文字学交叉学科的博士。我相信,文理交叉可以使传统学科摆脱就事论事、微观繁琐的困境,又不至于走入思维固化、理念单一的空泛。这些年来,我都在警惕自己在思想方法上的失当,将语言文字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密切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关注新的课题。
从传统的文字训诂学研究,跨越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与现代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汉语文字学研究和应用,既需要积累大量的现代汉字与历史汉字的资源,又需要面向今天,发现新现象,寻找新规律;既要有极大的文化自信、相信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赓续的生命力,又要扎扎实实沟通古今、发掘古代文化适合今天的潜在理论;既要冲破迷信西方、盲目西化的不良倾向,又要怀着对科学的尊重,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理念来充实自己。这种跨越,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通过学习和思考超越自己的问题,其次才是外在的条件限制和外来的阻力。回顾这个历程,每走一步都是曲折而艰辛的,是一场新的跋涉。在这本论文集里,我从这30年关于汉字研究和实践的160多篇论文里选择了40篇编入,希望梳理这30年的所思所想和所为。编完后才知道,这实际上也只能反映一些点点滴滴的过程,未能说明这个现代转型的进退与得失。尽管如此,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是要说明的:
首先,这个过程中,学术团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从1990年接替陆宗达先生获有了汉语文字学博士点的招生资格,很多工作是学科点上的博士通过论文和他们毕业以后的教学研究完成的,虽有我们之间的默契,却是他们自己的创获,这本论文集只说明我个人的思路,不能代表他们更为深广的成就。
第二,计算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互联网的作用更是一日千里的进步,30年前我们作为一个传统文科所参与的数字化工作,或许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但放到现在已经不在前沿。只是为了说明一种过程,我还是将这几篇文章选入了。它们的可借鉴之处只是在于迈出一步的艰难,而不在技术发展的绝对高度。
第三,传统文字学的现代转型,必须将它数千年的积累与创获,特别是其中的精华,用适合汉语的现代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应用于当代,从而对中华文明的进步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30年里,我所关注的实践领域,更多的是文字学在语文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不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另行集辑,这里就不重复编入了。
2023.11.20
目录
学术自述
------------------------------------------------------------------------------------------
第一辑 传统汉字学在信息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章太炎与中国语言文字学
论章太炎、黄季刚的《说文》学
《说文解字》的命运及其应有的评价
数字化《说文》学研究平台的建构
关于《说文》小篆申报国际编码的几个问题
------------------------------------------------------------------------------------------
第二辑 20世纪汉字问题的历史回顾
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前景
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魏建功先生与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字研究
------------------------------------------------------------------------------------------
第三辑 汉字研究的理论创获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兼论现代字本位理论的得失
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
从“武”的本义谈因字形求本义的原则
论甲骨文构形的分析与描述——兼论“六书”用以分析古文字的局限
谈汉字起源的科学假说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论字典的文字意识与汉字字形的优选——评《汉语大字典》的收字原则
汉字的优化与简化
再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
谈汉字的自然美化
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论启功先生文字学的特点
------------------------------------------------------------------------------------------
第四辑 汉字的科学规范
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谈信息时代的汉字规范
关于制定《汉字部件规范》的若干问题
谈《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与应用
再论《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与应用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简繁字的处理
汉字构形系统及汉字的整理与规范
论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新形势下对汉字规范问题的反思
《通用规范汉字表》与辞书编纂
谈汉字字形的标准化——从44个字形的微调谈起
关于异体字整理的几个问题
印刷楷体字字形规范研制的原则与方法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研制的意义与原则方法
谈人名用字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语言文字网站对王宁的采访
------------------------------------------------------------------------------------------
第五辑 汉字学在信息时代的运用
第111号元素的定名与元素中文命名原则的探讨
谈化学元素中文定名的选字原则——元素113、115、117、118的定名
关于PM2.5汉语命名的几点意见
计算机古籍字库的建立与汉字的理论研究
汉字研究与信息科学技术的结合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谈根域名“政务”的设定
基于简繁汉字转换的平行词语库建设原则
------------------------------------------------------------------------------------------
王宁主要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