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交流 |成果展示 |学生信息 |高级研讨班
中心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建于2000年6月。其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以及原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科点的一部分。中心的学术目标是将我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开创的民俗学,以著名典籍文物文化学家启功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典籍文献学和由章黄学派重要继承人陆宗达先生创立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结合在一起,从上、下层文化和语言文字载体三方面整理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传承与演变的规律,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对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咨政功能。现经过强强联合,将发展综合实力,建成国内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地。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成立时,下设民俗研究室、语言文字研究室、中国典籍文化研究室、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室、学刊编辑室五个子机构,整合了三个校级研究所及中心(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人类遗产学研究中心、),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研究实体。2004年基地进行整改,为了进一步实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取消了研究室的建制,该为课题管理,并成立由课题骨干和基地负责人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成员带课题进中心,课题完成出中心。

数字民俗重点实验室简介

数字民俗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5月30日,是国内高校第一个将民俗学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大学实验室。本室引进高科技VR技术,传感和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将民俗学与区域地理学、空间社会学、历史人类学和语言文字学相交叉、向文理科结合方向探索。建立三个研究单元:民俗信息资源库、数字民俗学博物馆和民俗学电子教材,建设民俗学教学、科研和社会应用一体化工程。目前已建成局域网,承接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中可持续交流委员会、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里昂市等世界遗产城市的国际合作项目,参与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多项国内项目,逐步实现国际国内科研的网上交流、交互查询、数据库共享,建立数字化民俗研究的新样本。同时开展博、硕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培养工作,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学者团队和校内研究生团队,开拓民俗学大学教育的新方向。 实验室主任为董晓萍教授、成员为陈硕副研究员、博士生赖彦斌和硕士生鞠熙、周锦章、何晋。

人类遗产学中心简介

人类遗产学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北京代表处、欧洲梅耶人类基金会(FPH)和法国雷恩大学(RUII)于2003年11月合作成立。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的人类遗产学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弘扬祖国的民俗文化遗产、汉字文化遗产和典籍文献遗产,坚持文化多样性,推进中国优秀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互相欣赏与共享。

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简介

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于1998年10月,是经学校正式批准的自筹经费研究机构,2000年整合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成为中心的附属研究单位。它的任务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观点,保持北师大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特色,对以章太炎黄侃为殿军的乾嘉学派经学、小学和文学的传统加以继承与发展。为了发扬章黄学派的国学创新精神,强化师生继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促进优秀传统走向现代、与现代社会接轨,中心定期召开章太炎黄侃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心主办的学刊上开辟“章太炎黄侃学术思想研究”专栏,并进行两位国学大师的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章黄后代为本中心投资、捐献珍贵资料,积极支持本中心的发展。 1.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2.黄侃先生的孙女婿、香港知名人士杨克平向研究中心提供资助 3.章太炎亲属章念驰赠送从未出版的章太炎手迹 4.章太炎黄侃研究资料 5.整理章太炎在日本讲《说文》笔记 6.两年一度的章太炎黄侃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7.向章太炎墓敬献花蓝

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简称汉字所)正式成立于1993年4月,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属而委托中国语言文学系管理,台湾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协办的科研与教学机构。王宁教授出任本所所长,李运富、周晓文任副所长,现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在读研究生44人(含博士生15人、硕士生15人、访问学者3人、博士后1人、研究生学位班10人)。另外,所里还聘请了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13人,担任学术顾问和兼职研究员。本所建有资料室和实验室,配置了较充足的专业图书资料和较先进的软硬件技术设备;办有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汉字所简讯》。最近,本所又成立了"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汉字所成立的宗旨,是以科学的汉字研究,为汉字的使用与统一提供历史的和理论的依据,并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向世界介绍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对汉语文字学硕士、博士点学科建设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1995年正式批准为校级虚拟研究所,已届10年。是与台湾中华文化统合会合作建立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研究古代汉字与古代汉语。1997年将计算机技术直接应用于教学,研制《古代汉语CAI教学软件》。1999年创建小篆字库与甲骨文字库。03年创建《超文本〈说文解字〉教学科研系统软件》具有《说文解字》检索系统,字形结构的自动分析功能,而且设计了两个《说文》学知识库,知识库的完善不仅可以自动生成教学演示系统,而且对《说文》学学习方法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启示。研究所还自筹资金,建立了具有全方位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汉字信息处理功能的汉字学实验室,已有电脑、激光打印机、彩色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高倍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价值近百万元的较先进的设备。

校级重点汉字研究实验室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实验室,创建于1996年5月,初期附属于学校级的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为自筹经费组建,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汉字实验室,就文科实验室的功能而言,设备是先进的。2002年正式批准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导师王宁教授,副主任为周晓文副教授。实验室的功能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手段,为汉字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前沿课题提供有关数据和为国家汉字规范政策的制订提供相关咨询。实验室成立以来,已有46人次的正副教授和硕博士生在此进行研究,已参与和主持完成了15个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6个,部委级课题4个,与港台合作课题5个。部分课题的成果已经由国家发布或即将发布,有些课题的成果,已经走入市场。实验室积累了大量关于汉字构形和应用的数据资料,并通过研究培养了一批既有汉字学专业知识,又能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汉字信息处理的国内研究生和留学生。实验室的功能、设备和成果在全国同类实验室中居领先地位。目前正在承担的大型研究项目有《安阳汉字博物馆主体设计》、《基础教学用汉字常用字部件规范》、《计算机用汉字字体规范标准》等。05年已通过合格评估。

版权所有© 2014 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